(一)关于吃
临去澳大利亚之前,有朋友对我说,你那么喜欢吃虾,这下可以去吃正宗的澳洲龙虾了。我当然不会忘记,怎么舍得放弃那么好的机会呢。
初到澳大利亚,住在哥哥家里,呆了好几天,我也不好意思开口说要吃龙虾。据说澳大利亚人吃得都很随便,尤其是早餐和午餐,通常吃的是牛奶和面包,或者来一杯咖啡,如果再弄个鸡蛋什么的,那是很正式很丰盛的了,哥哥一家移民好多年了,基本融入了那儿的生活,这从他们吃的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来。早上起来都是各自一杯牛奶和着面包,简单、方便,我不太习惯,依旧喜欢稀饭榨菜什么的。
早饭后都是匆匆出门,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其实,对于移民的华人来说,很多都是边打工边读书的,我的几位侄女也是如此,一般中午她们都是带上一块三明治或是一盒寿斯当作中饭了,晚上回家,几个人就会拿出星期六在集市采购来的海鲜蔬菜洗洗刷刷的弄得丰盛一点。
澳大利亚人的家中有一个特点,家中有两样东西特别庞大,一样是冰箱,像个小房间,打开来几乎应有尽有,这跟他们那儿集市开放的日子有关,一个礼拜只在星期六早上开放半天,据说半天集市的蔬菜、肉制品、海鲜等都特别的便宜,许多华人都会在星期六早上去采购,准备好一个礼拜的吃的。平常要买的话就只能在超市了,那样要贵很多。另一样大的就是垃圾桶了,每户人家都有两个大垃圾桶,下面有四个轮子可以推移,一个是用来放可以回收的垃圾,一个是放不可以回收的垃圾,每个月都规定了几个日子来收垃圾,回收与不能回收的一定要分开不可以乱放,否则发现后会被罚款的。
澳大利亚是个美食之国,最有名的就是澳洲龙虾了,住了一个礼拜后,大侄女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去city吃龙虾,我当然是不会拒绝了,七月的澳洲是冬天,最冷的季节,但我们十几个人开着两辆车还是嬉笑着到了city最大的一家华人餐馆,落坐后大侄女跟那个服务生说就来一只皇帝蟹和一只龙虾以及一条鲍鱼,我纳闷,我们一共有十五个人,就三只菜,够吃吗?等到上来后才吓一跳,那只螃蟹居然有十多斤重,那只龙虾也有好几斤,那青边大鲍鱼切成了一大盆薄片,三样东西做成了五个菜,最后十五个人还吃不完又打包呢。
在澳大利亚住了一个多月,中间哥哥家邀请了他们的英语老师来家里吃饭,非常的郑重,在前一个星期就打电话约好了,等到星期六那一天早早的就准备,大盆子,小碟子,筷子,调羹,辣酱,醋等等,每个人一份,其实,菜肴是绝对的一般,可气氛真好,长长的西餐桌上是四盆菜,放着公共筷子,自己想吃多少就盛多少,干净,简单。席间轻声细语,他们注重的是那氛围,并不太重视吃下去的是什么佳肴。
更多的澳大利亚人愿意去餐厅里请客和小聚,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在澳洲的姐姐一家在老外集中区开设了一家中高档次的中餐馆,我去过几次,有过细心的观察,餐馆没有什么包厢,都在大厅,餐馆进门对面就是一个酒吧,旁边是一个收银台,酒吧里有上百种叫不上名字的洋酒,但最多的还是普通的葡萄酒,很多洋人一般都喝澳洲产的葡萄酒,十元澳币一瓶就不错了,二十元的算很好了,很少有人花钱喝XO那样高级的洋酒,这跟国内有些大喝大吃的相比,习气要好很多。
即使没有包厢,或者一个大厅二十来桌客人都坐得满满的,依旧是没有喧闹声,温馨的背景音乐和着细声细语,在柔和的光线下喝着一杯暖暖的葡萄酒,那环境真是惬意,舒适。
很多洋人喜欢外买,一个电话,订好自己喜欢的菜,约好时间准时来取,那个时候即便需要等待,他们也是非常的耐心和安静,一个周末的晚上,生意是出奇的好,收银台排了长长的队,一直到门外,那可是冬天呀,可老外们依旧是有序的排队,姐姐说,这里吃饭不存在签名什么的,所以也没有欠单,更是很少发生争吵,如果哪个客人吃了感到不满意他临走时依旧会笑着对你说谢谢,只是以后他再不会来这个餐馆吃饭了。而你从他们的表情上是很难发现他们不愉快的神色的,这其实也非常的考验我们做生意的态度。
(二)了解住房
飞机降落在珀斯机场时,是下午三点。
走出机场那厚重的玻璃大门,奈沙动作夸张地说了一句非常白痴的话:“天呀,你真蓝,天呀,你真高。”
其实,奈沙的感叹是真实而形象的,西澳洲的珀斯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孤零零的首府城市,又素有太阳城、空气城之称;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人口只有一百多万,辽阔广袤的疆域让西澳洲人住房舒畅宽敞,市郊和乡镇的房子一般都是一两层的平房。视线的无遮无拦自然让奈沙觉得珀斯的天空似乎比家乡的高远深邃蔚蓝多了。
七月,是澳洲最寒冷的季节。小区也许是因为天冷的原因吧,显得非常的宁静,很少有人走动,家门口的路是出奇的宽阔,因为他们的房子都是HOUSE,在我们这里应该叫别墅吧,最普通的HOUSE占地面积也有600平米左右,规定必须要留有前院、后院、草坪。一般这样的房子在新区中的价格40万澳元左右,如果你有钱,房子的面积可以翻倍的增加,游泳池,篮球场都不在话下。
刚移民过去的家庭很少马上就买房的,除非你非常的有钱,因为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那房价依然是很高的,供楼是很多人一辈子的事,不过澳洲是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所以你可以分期付款,还可以有一部分的无息代款,更人性化的是如果你失业了你可以申请暂停付款,所以澳洲人不管你是富是穷,都有住的地方。不过一般刚移民过去的都是选择租房,通常,一套6、7百平米的HOUSE一周租金是400多澳元,房子面积在100多平米,里面的基本设施都齐全,但装修是绝对的简单。
一个小区内的房子形状、结构基本都一样,一排排的红瓦白墙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一个落地的用水泥或石块切起来的信箱,上面写有地址和门牌号,因为看起来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差不多,我曾经还闹了个笑话,奈沙第一天自己单独放学回来,我去小区门口的大巴站接她。我觉得凭着自己的记忆是不会走错的,可到后来转来转去的看到的房子都一样,路也一样,周边也找不到特殊的参照物,不但没接到奈沙,把自己也转糊涂了,碰巧手机又没电了,一开始怕难为情还逞强一个人使劲的来来回回的找,但七月的澳洲又冷天又黑得快,昏暗中不得已敲开了一户老外的家,用蹩脚的英语指手画脚了一番,老外哈哈着“OK OK”热情地陪着我转了几个弯送我到了家门口,而家里奈沙和她的表姐们已经吓得分头去小区找我了,她们是怕我说不来英语走丢了。
因为奈沙的原因,我更关心西澳洲留学生的住宿、伙食等等,一般海外留学生都会选择跟老外房东一起住,租一套房子里的一间,跟房东一起吃饭,那种形式叫 HOMESTAY,比较省事,十多平米的一间房包括两餐饭(当然比较简单的那种),一周250澳元左右,还有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免费学点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这样形式的租房也没有一定的规定必须得三个月以上才能租,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只需交点押金就可以了,房东一般不会为难你。还有一种形式英文名叫 “SHARE”,这是比较有经济头脑的学生作法,自己先租下一套房,比如每周花400澳元的租金,一般那样的房子都有四室二厅二卫,然后再分间租给同学,一间150澳元左右,这样当起了二房东还有零花钱可赚。很不错的主意哟。只是它有个时间限度,必须地三个月以上或半年,要不违反协议赔偿是很厉害的。
(三)行在澳洲
在珀斯呆了半个月后,该办的事都办得差不多了,当然,出去办事时都是哥哥姐姐他们用车子接送的,而今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奈莎一早也带好中饭自己坐大巴去学校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
临近中午,在桌上压了一张纸条告知,我也出门了。
凭着几次跟侄女她们一起坐车的经历,我熟悉地走到小区外面的大巴站,这里的大巴几分钟就有一班到city的市中心,而且有非常详细的时刻表,更绝的是这详尽的时刻表跟火车的时刻表都能对应起来,又是非常的准点,大巴跟国内一些大都市的大巴没什么区别,上车后在车门旁的小屏幕中刷下卡就行,不同的是每个依次序上车的旅客都会礼貌地跟司机打个招呼:“哈罗,Good morning……”。车厢里很安静也很温馨的感觉,车门旁边的几个老年人位置一般很少有人去坐——如果你年纪不大的话,上车后都会很自觉地往后面走。自己到哪一站下车都可以按铃预先提醒司机,所以不用大喊大叫。
从家里坐车到火车站大概需要二十五分钟的时间,一下车站往楼下走几十个台阶就是火车站,所谓火车跟国内大都市的地铁是一样的,珀斯地广人少,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建立地铁,不过,那火车是绝对的干净,因为火车上明文规定不能喝饮料不能吃零食也不能吃快餐什么的,总之,为了保证车厢的干净,火车上是不能带液体上车更不能吃东西的。
火车上的车警一般在晚上会有几个值勤,每到一站,下车的车厢里都可以自己按铃开门,city是珀斯最热闹的市中心,也只有在city才能看到十几幢高楼,下火车后,如果你要上街去转悠,可以坐免费的大巴,俗称蓝猫和红猫,那车是一直环绕着市中心转的,所以非常的方便。
成为网络的火车来回的穿梭,还有大街小巷里往返的环绕车,使如我这般的路盲都很容易的行走。
西澳华人已经超过了十万,所以,走在city街上,我还是能经常碰到同胞的,尤其在唐人街,那天中午去卖寿司吃的时候,那个笑眯眯的老板娘居然是温州人,身在异国,碰到老乡,感觉特亲切。
澳洲2000多万的人口有超过1000多万辆的汽车,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老年人开车也不受年龄限制,一到法定开车的年龄,一般都会去学车拿驾照,但西澳洲的停车管理系统非常的复杂,有米表收费的也有免费的,但免费的很麻烦,停车半小时的、一小时的、两小时的,它都有用粉笔做记号,值勤人员看见你停车走人,就会过来用粉笔作记号,时间到了看你还没开走,就会开出罚单在你车门上一夹,你就得乖乖的去交钱了,那罚款可是非常的高的,据说每次最底也得66澳元,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超市买东西,看看时间快到了停车的规定,于是赶紧出来把车重新开动一下。
其实,如我这样在国内有正式驾照的在国外也可以开,只要把中国的驾照拿到指定的翻译部门译成英文就可以在澳洲开三个月了。当然,他们那儿是右方向盘开左道,一开始会不习惯。
说真的,澳洲开车绝对比国内好开多了,因为车道上几乎没有行人,虽然路况复杂,有非常多的叉道,但行驶的车辆非常的规范,叉道上的车是绝对的不会去抢道,会提早等待直行车的开过,西澳洲的车辆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天未大亮或者下雨天,司机都会自觉的打上近光灯,使行车更安全。
(四)饮食男女
在澳洲呆了一段日子,对他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基本的了解。有这样的一段话描写澳洲人:“周四进超市,周五到酒吧,周六继续闹,周日就睡觉,周一要上班,周二捱一捱,周三饿一饿。”
这大抵显示了澳洲人那悠闲的生活状态。我好奇的是那个“周六继续闹”,究竟是怎么闹的呢?于是,从图书馆里借来了很多华人的报刊,说到“闹”就不能不提“色”字了,“色”(或曰性)是澳洲人生活的一大部分。
一本叫《大世界》的华文杂志曾发表了一位从上海移民到澳洲的女作家的文章《同澳洲西方人结婚幸福吗》,里面提到了西方男人和东方男人对于性爱的诸多不同,引起了反响。《大世界》杂志来了个顺水推舟,又搞了个“性文化”座谈会,弄得轰轰烈烈。这场大讨论反映出了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及对于性文化的不同认识。
在澳洲,政府规定的区域内卖淫是合法的,谈“性”也是坦然的。电台、电视里谈“性”的节目很正常。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关于那类事情的教育指导片很多,还有专题报道的专门请来曾经沧海的男女,交流经验,毫无羞涩。澳洲人把“性”作为了人类生理需要的自然行为,而不会把某一次的性行为跟伦理道德挂钩起来,他们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来看待“性”的。
在我们周围,时常能听到“吃亏”什么的说法,用在澳洲人的男女关系上却是非常不贴切的,澳洲人认为女的根本不存在吃亏这档子事,双方你情我愿,用时髦的词说是“双赢”。
澳洲华人家庭谈“性”却依旧色变。同样普通的家庭,澳洲人对高中生的子女参加夏令营或者什么派对时会提醒孩子带好避孕套或者别的什么,而澳洲华人家庭却是千叮万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同居,尤其是女孩子。移民澳洲好多年了的哥哥一家对几个侄女的管教也依旧没有改变,不允许她们有一点的越轨行为。
虽然,澳洲人在婚前性生活比较自由,但绝对不是视婚姻、家庭为儿戏的,他们确定了婚姻关系建立了家庭后都是相当稳定和有责任感的。
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好奇心驱使着我总想亲历点什么,邻居家的一个马来西亚人会讲中文,跟我的亲戚很要好,而她的先生是个地道的澳洲人,在珀斯的赌城工作。当我把想去了解一些赌城和某些区域的意思转达给她先生时,她先生非常慷慨的带上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了一个神秘的酒吧。
其实,所谓神秘是我自己的感觉而已,虽然从各方面中也了解到在澳洲同性恋是很正常的,但亲眼目睹那些大男人在酒吧暧昧的灯光下卿卿我我的,我仍是觉得难以接受,那种怪里怪气的打扮和妖里妖气的腔调让人很不舒服,看看周围的人似乎都习以为常,那些“同志”们通常也只顾自己干自己的事,不会去骚扰别人。
08年的五月份在悉尼曾经举办了两次同性恋国际大活动,在古老的国王街游行的世界各国的“同志”有2万多人,而沿途观者却超过了20万人,可谓热闹非常。可惜我去澳洲时已经是七月,错过了开开眼界的机会。澳洲是同性恋者的天堂,不但法律认为他们(她们)是合法的,还允许他们(她们)正式登记结婚并收养孩子。
(五)消费理念
有这样一首歌谣从明末清初一直流传至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老师拿它来教育学生,家长拿它来教育孩子,几乎家喻户晓,明天是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那么势必虚度光阴,一切事情就会错过机会。也就是教育我们今天的事要今天做,别等待明天。
可这首明日歌用在澳洲人的身上却是一点也不合适了,澳洲人的心态、金钱观、世界观以及消费理念跟我们国内一般人有着明显的差别。
“我们拼命挣来的金钱到底有何用呢?”这是澳洲人普遍发出的一个疑问,留一些事情等到明天去处理吧,把更多的时间留下来调剂生活,过好快乐的今天,这才是他们生活的观点。“黄金点,黄金日,黄金月”,这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绝对是不会去加班的,哪怕那些黄金段和周六、周日的薪水比平时翻倍的增加。
澳洲是个福利国家,澳洲人不用担心失业、医疗、退休、养老等等的问题。所以澳洲人不喜欢存款,而是喜欢超前消费,他们会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甚至贷款去买心仪的衣服。虽然澳洲银行的存款利息远远高于别的国家,但澳洲人更重视的是当前的享受,更重视的是身体的健康,他们不会把钱存在银行计算着一年的利息有多少。
而澳洲华人的金钱观念似乎还是脱离不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思想——勤俭节约,父母亲会为了孩子努力赚钱,以我哥哥一家为例,移民澳洲好多年了,也入了澳籍,两个小孩更是享受了那儿一切的福利:比如小儿子的十二年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比如每周的牛奶费补贴,比如大女儿考上大学申请了无息贷款……这一些他们都享受到了,理应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可他们却还是努力赚钱,买房购车存钱。
澳洲人是悠闲会享受的,但他们的悠闲享受与我们有着一些根本的不同,节假日大多数澳洲人都喜欢全家开车去旅游,车厢里备有烤炉,锅子什么的。也许是我目光短浅,在国内我总感觉我的周围,节假日或周六周日很多人都以打麻将打牌消磨时间为悠闲的享受生活。在澳洲的珀斯,我家的亲戚朋友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不小的圈子,但在节假日几十个亲戚朋友要想凑一桌麻将也是难上加难,各家几乎都是开车外出,不是去钓鱼抓蟹,就是去牧场享受日光浴。
澳洲的商店在周六周日基本都是关门,平常也不到五点就都打烊了,只有星期四一些大的商场才会营业到九点,所以也就有了周四进超市,周五到酒吧等说法。
在澳洲的几个月,感觉明显的是澳洲的警察少,住在珀斯,经常上街去逛,但很少看到警察值勤,马路上十字路口更是看不到交警指挥车辆,司机非常遵守规则,交警的管理也比较人性化,比如第二天在哪个路段按了摄像头,头天电视里都有预告。二是感觉婴儿少,在珀斯住了十多年的姐姐说街上很少能看见小孩子,澳洲年轻人喜欢过丁克家庭,所以澳洲政府一直鼓励多育,对孕妇有非常优惠的政策。三是存款少,去澳洲银行提现金,一定要提前预约,买什么零碎的东西我还是习惯用现金,可在澳洲不行,澳洲人基本都在卡上发生交易,用现金购物,他们计算的速度慢得会让你郁闷死。
不同的消费理念,跟各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联,但跟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更有很大的关系吧。
(六)穿在珀斯
国内炎热的七月在澳洲是最冷的季节,临上飞机我把凉鞋换成了一双高靴,手里搭了一件大衣,奈莎笑我那身时髦的打扮肯定与澳洲人格格不入,我说我不管,我就是中国去的,我就要穿出中国江南女人的味道。
到珀斯下飞机是下午3点,虽说是大冬天的,却跟我们这儿的冬天根本不一样,不一样首先体现在接机的一大群亲戚的穿着上了,男的都是一件松垮的休闲衫,一条牛仔裤,侄女的两个男同学脖子上围巾捂得严严的,脚上却拖了一双露趾的拖鞋,在国内非常爱漂亮的几位侄女正当青春,去澳洲也就没几年吧,穿着却是彻底的改变了,在国内,总是买了上衣就要考虑配什么裤子、裙子,买了裙子还要搭配鞋子,而现在,在她们身上却似乎不用那么麻烦了,总之,我看她们的打扮都有点古怪,棉袄配中裤,脚上是凉鞋,上身可以是体恤,手套却戴得厚重,我说他们不伦不类,而他们一见我的穿着,丢过来就是三个字:太精致,也不知道是褒是贬,但听那口气明显的带有揶揄的味道。
因为我和奈莎的穿着的确是跟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以为澳洲人真的是穿着很随便了,其实不然,虽然大部分人喜欢休闲装,但不同的文化档次,不同职业的人会在不同的休闲装上体现他们各自的文化品位,职业特点和生活观。
陪奈莎去学校报名,接待的老师衣冠楚楚,后来在闲聊中得知那套熨烫得笔挺的西装,居然是在中国的宁波买的,只花了人民币300来元,计澳元还不到100,令人感动的是那个老外说话时一点都没有穿Made in china 的那种尴尬,相反他的语气和神色告诉我们,他为买到了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得意。在澳洲,Made in china 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还有一层便宜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次等货。
珀斯的高中学校校规很严,学生一律得穿校服,一套灰色的校服里面还不能穿大红大绿的内衣,除非你在领子和袖口边都不要露出来。奈莎看了校规后,郁闷得回家就把一大堆带去的漂亮衣服装作大方的送给了姐姐们。
而在珀斯的大学里却是另一种情形了,对于学生的穿着没有任何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学生都有,各种民族的服装都有,西装革履的,短裤背心拖鞋的,袒胸露背的,迷你裙,露脐装,腿上一双破袜子,什么都有,老师不会在意你穿什么衣服来上课,他注重的是你讨论时发言了没有,作业交了没有。同学们也不会去注意谁的衣着怎么样,更不会去攀比。小侄女刚上大学,厌恶了高中时期的校服,一考上大学就是变化自己的衣服,把她妈妈穿的一条牛仔裤因为长了一点,喀嚓喀嚓就剪掉了两个裤圈又剪破几个洞洞就穿着上学去了,那天跟她一起去西澳大学,一进入校门那奇装怪服就让人眼花缭乱。
在澳洲,很多超市都有Made in china 的生活用品,衣服、礼品等等大行其道,价格大概只是澳洲产的同等衣服的一半,它们之所以能在澳洲占领市场,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便宜,而便宜衣服的畅销也相对的反映了澳洲人对穿着比较随意的生活观和经济实惠的消费理念。
大街上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没人会来注意你,也没人会指指点点,澳洲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全世界的人都有,谁会来管你什么穿着了,怎么打扮了,我看得最惊讶的是一个漂亮的亚洲姑娘穿着一套职业裙,一只腿上的长袜子破了两个手掌大的洞,她照样昂着头大踏步的走,旁边也根本没人注意她的袜子(当然,我除外,呵呵,不过我是在细心的观察哟)。要是换作我,早就躲到厕所里去换掉了,不是有句话说,女人的手提包里要备一样东西吗?那就是袜子,不要让一个小洞破坏了你的优雅,可现在我看着那个漂亮的女人,似乎也没有因为袜子上的几个洞洞而破坏了她的优雅呀。
想想,反正在这里也没人认识在意自己,那天出门,我就素面朝天,套了一件细衫也拖了拖鞋,跟亲戚朋友去city了,在街上逛了一圈我们六个人临时决定去 city最高雅的旋转餐厅享受一次,得,那天还真是我一个人穿着太随意了,这下好了,姐姐看看我的鞋子大笑着说你是进不了旋转餐厅的,要不你就自个儿回家吧,要不你得先去买双鞋子,我说未必有那么较真吧,再说我穿的看上去也并不邋遢啊,于是一起跟他们上了33层的旋转餐厅,可结果的确是非常的尴尬,毫无办法,我被门口的服务生非常非常非常礼貌客气地拦下了,没得通融,那两个帅气的蓝眼睛黄头发小伙子一直就笑眯眯地看着你,耐心地跟你解释,可就是不让你进去。没辙,最后还是乖乖地去city的店里另买了一双皮鞋,后来才知是被俺那些亲戚朋友给耍了,因为看他们的打扮那天都是西装领带,皮鞋套裙,都穿得规矩得体有品位。
看来穿在澳洲也并不是用随意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不同的场合得要有不同的穿着,我是又糗了一次,却也长了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