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澳大利亚1972年建外交,但早在1432年,明朝郑和率领的船队下西洋时,就到达过澳大利亚北方的达尔文港,只是郑和此行并没有按当时的国际惯例宣布对某领土的占领,他们的远行简单得就像现在网络流行的语言:“路过”。在中澳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交通便捷,资讯发达,“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我们凭借公开的信息就可对澳大利亚进行多角度的解析,真正实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好在起码我们再没有乾隆皇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那样的自大,我们看待国门外万事万物的心态日益开放。如果以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为参照,我们该向澳大利亚学习点什么?
一、学习澳大利亚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
澳大利亚陆地面积769万平方公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之国,真正称得上“地大物博”,有“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且物种特有性极高。有人说,仅凭澳大利亚的资源,澳大利亚人不劳动也可维持80年的幸福时光。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地广人稀,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境外游客7000多万人次。
澳大利亚优越的自然禀赋,并没有令澳大利亚人利令智昏,他们一直注重节约资源和对资源的永续利用。
澳大利亚有矿产品70多种,但澳大利亚在矿产开发方面有严格的准入条件。澳大利亚1992年出台《国家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问题步步设防,只要出现严重或不可逆转的破坏环境的可能性,就会放弃对矿产资源的开采。采矿公司取得开采权异常严格,必须先期提出采后复植计划,包括环境调查、环境影响、保护措施、复植方案和社区磋商结果,确保采后环境稳定,生态修复良好。例如在澳大利亚铝矾土开采地区,就要求恢复原有植被和自然面貌,使土著人能够继续传统的林间采集,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开矿,也要让生态环境得到起码的修复。
澳大利亚平均年降雨量仅为465毫米,是目前最干旱的大陆之一,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人对过度取水、污染物排放、河流生态变化等高度敏感,这又恰好催生了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和水处理方面的技术,如在净化水质方面,澳大利亚较早利用了植被沼泽过滤、通透性地面材料、生物活性土壤过滤、微纤维膜技术、生物拦截系统等技术。澳大利亚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模式,集水利水文工程、环境科学、水生生态、水资源管理、社区教育、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为一体,科技含量高,也很人性化。澳大利亚人非常善于利于“降水”这一上天的恩赐,综合采取降水收集、雨水滞流坝、垃圾拦截闸、洪水预防等优化对降水的处理、传输、储存和回用。为了充分收集雨水,政府还出大头,补助每户居民700澳元建贮水箱。
澳大利亚人的节水意识深入到生活的细节当中。连居民的洗菜水、干净的洗衣水都尽可能多次利用。政府明确要求只能中水回用冲马桶和浇灌公共绿化,为节约马桶用水,卫生洁具还分成“半量”和“全量”两档,目的是实行对大小便的不同处理。政府还要求市民在家只能按每周规定的固定时间才可用水龙头洗车,而且必须开到草坪上,使水不白白流走。
澳大利亚鼓励节能减排发明,对奢侈品课以重税。澳大利亚的宾馆绝不毫无节制地使用能源,空调、照明都处于合理而不浪费的状态,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具。政府还向家庭和游客免费发放《如何减少家庭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指导》小册子,介绍购买诸如省电冰箱、合理配置灯泡、充分利用自然光等方面的知识。
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一计算到13亿人口的平均数,就相形见绌,让人乐观不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学习澳大利亚人节约资源的做法,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资源开发利用的准入,注意开采中或开采后生态环境的修复,特别像中国的西部地区,应该学习、实践一下对雨水的收集利用。
二、学习澳大利亚人的环保意识
澳大利亚重视环保,当然是以法治为依归的。澳大利亚联邦的环境保护立法有50多部,包括《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法》、《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持法》、《濒危物种保护法》、《海洋石油污染法》、《大堡礁海洋公园法》等,还有《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野草控制战略》、《濒危动植物和生态区域保护战略》等多项政令。澳大利亚州一级亦有不少环境保护的法律和举措。在澳大利亚,只要违反环保法规,对法人可以判处高达100万澳元的罚金,对自然人可判处 25万澳元罚金,对直接犯罪人还可处以高达7年的监禁,为此,澳大利亚配备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各州都有环保局领导的“环保警察”,当然,做得到以法治推进环保,人人都是“环保警察”。
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的力度大,仅在凯恩斯就有两个广为引用的案例。一是库连达热带雨林修建7.5公里的索道,出于对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项目被环保局压了7年,业主最后承诺不修公路、不破坏生态,且用直升飞机运送建材,并交了100万美元保证金后环保局才予批准;二是为了保护大堡礁世界自然遗产,凯恩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禁止海洋探险活动,有效防范棘冠海星对珊瑚虫的生命威胁,还限制商不当旅游开发和游客过度流入。
在环保问题上,澳大利亚是重手方案和轻触方案并用。除了厉行法治外,澳大利亚还重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环保,政府实行带惩罚性的排污超额阶梯付费制度,即企业在取得排污许可限额后,在限额内排污费随排污量的增加以较小比例增加;超过该限额,排污费则随排污量增加以较大比例增加,对排污企业实行累进阶梯计费,激发企业千方百计减少污染排放。政府还准许排污权交易,这是一个通过模拟市场来建立排污许可的交易制度,具体做法是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进而计算出最大允许排污量,然后再将其分解成若干允许的排放量,即排污权,再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手段,使排污权得以转让和买卖,排污者旧可根据自己的污染情况,决定买入或卖出相应数量的排污权。
澳大利亚人尽可把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悉尼海港的码头剧院的屋顶就安装了2000块太阳能板,它们产生的电量可供剧院照明、演出灯光等各种用途,此举使剧院的耗电率降低了70%。剧院建有雨水收集系统,非饮用水都来自收集的雨水,既节约水资源,也减少二氧化碳排量。码头剧院称得上是一座环保的绿色剧院。
在澳大利亚,公民个人、机构、Ngo组织等分担了国家的环保责任。金融机构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经济发展评估体系,引入环境会计审计制度,对企业不是单纯进行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而是将资源消耗情况、环境污染状况纳入企业经济发展评估体系,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澳大利亚人还要巧借外力参与环保,有个在全球开展的“环保义工体验计划”,可参与的专业环保项目包括:树木种植、侵蚀防御及卫生控制、种子收集、修筑行人路、生态及植物危机调查、清除杂草、生态环境修补及文化遗迹修补等,来自世界各地得义工朋友汇聚一堂,参与由主办方安排的各项环保活动,参与者既认识了解澳大利亚的环保工作,也有机会享受澳大利亚的的自然美景。。
我们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多年来挥之不去,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利用甚至破坏性使用,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是污而不治或者是污而难治。再反观我们的环保状况,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不高,环保工作处于低端运行状态,NGO组织不成熟。澳大利亚的环保在立法、措施、管理、技术等方面,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澳大利亚人正视自己的历史
相对中国而言,澳大利亚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虽然早在4万多年前,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就有土著居民生息繁衍,现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总数亦超过41万,但直到1960年澳大利亚的原土著人才获得澳大利亚公民资格,两年后,他们获得选举权。这一切,都源于英国人颠覆性地改写了澳大利亚的历史。 1770年4月29日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率船员在约克角的控有岛升起英国国旗,并宣布整个澳大利亚大陆东部属于英王乔治三世,取名为新南威尔士。英国政府在1785年2月6日,按照库克船长宣言,将澳大利亚东部定名为'新南威尔士殖民地',自此开始澳大利亚殖民的历史,1931年英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澳大利亚内政和外交自主权,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的独立国家,直到1986年,英国才终止对澳特权,英国的任何法律对澳大利亚不再有效。
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联系千丝万缕。18世纪末,澳大利亚是英国的犯人流放地,1788年1月26日,首任总督亚瑟菲力浦率领舰队抵澳,载入的1980人中有 780名(另一说是1530人中有 736名)是放逐犯人,这些犯人即是很多澳大利亚人的先祖。当时英国船主运犯人时往往克扣犯人的伙食,致很多犯人饿死后,船主上岸卖结余的粮食赚钱,后来政府采了到岸点人数的办法才遏制了这种情况的发生,现在这已被人当成经济学上解释“成本”的案例。1828年澳大利亚进行了第一次人口统计,其中流放犯人和自由民为36,000人,英国军事人员为2,549人(没有统计土著人口)。
澳大利亚人勇于承认他们与英国的联系,尊库克为“澳洲之父”,1934年,值墨尔本建市100年之际,澳洲商人拉塞尔买下库克远在英国的旧居,将其拆卸装船运到墨尔本,照原样复建,这个建筑现在已经是国际知名的“人造景点”。澳大利亚人不仅承认自己的祖先部分来自英国遣送的犯人,而且还把1788年1月 26日第一次从英国运犯人到澳大利亚的日子作为“澳大利亚建国纪念日”,承认自己曾经是是殖民地,澳大利亚国旗的"米"字形图案就象征与英国的历史联系。
回顾过往,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并没有完全践行毛泽东题写的“实事求是”,常常狠屋及乌,泼掉脏水并倒掉婴儿,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对“前任” 遗留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往往采取“三光”政策。“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对历史的态度已回归理性,很多历史资料、遗存得到了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抢救保存亦十分活跃,但也有遗憾,如由于建国初期中苏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受这个氛围影响,很多城市都有一些较为醒目的俄罗斯建筑,但现在大规模搞房开,大量的俄罗斯建筑已经灰飞烟灭,再如庐山上那些“万国建筑别墅”,每一幢房子都可能有一个故事,有条件的应该尽可能修葺、开放,让人们感受过去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澳大利亚人,正视自己既往的历史,努力保持历史记忆,不要认为“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要对历史进行剪裁、切割。
概览澳大利亚的资源利用、环保和澳大利亚人的历史观,陈述其优势和长处,并不是要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特别是在我们的改革大业往纵深发展的时候,我们更应多多总结别人的成功之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我们应该重温先辈的教诲:“一粥一饭,当思来者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人口大国,只有厉行节约,我们的种族才会连绵不断;不遗余力地重视环保,创造宜于人居的环境,我们才能提高生活的质量;重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5000年的历史才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