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想了一下,觉得移民局现在在出政策上有2个导向。就是 quality 和 need。 这在其方桉的第21页中已经写明了,而且这两个思路也已经体现在从07年到现在的一些局部的制度调整上,我认为未来的改变将会遵循这两个导向加大力度。
导向一:素质 看重申请人的实力和素质
雅思4个7 和CSL名单体现了quality的导向。这说明移民局看中申请人的实力和素质,往极端想,就是说他宁可要100个白领多于10000个民工,而前自由党的思路与此相反,他们需要的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一定绝对数量的人口去维持经济的高速运转。
方桉第20页上科学家和理发师的移民分比较体现了这个思路,移民部长也说了,理发师比科学家容易移民是荒谬的。所以在芸芸的申请人大军里,他才抛出了这个CSL名单,硬是从沙里挑金子般把“精英”们挑出来发証。
方桉第17页说,一个新的MODL模式将是面向其技术具有长远经济价值的人才,而不是短期的市场需求。相对一个厨师,一个科学家对经济的发展当然是更长远和深刻的。所以技工类将会被逐步排除。MODL也会被大洗盘,因为该表格上很多是技工类的,他们又可以获得额外的15分,这就使得科学家处于劣势,要改变这个劣势,就是让技工类从MODL上消失,科学家们进驻MODL,而在这个改变之前,CSL则作为一个过渡,免得“精英”级的人才外流。
方桉17页已经说的很明白了,the current MODL excludes skills niche occupations in shortage and occupations without specialist assessing /authority. 既然MODL排除了不该排除的人才,这些人才就理所当然地要被吸纳了。
导向二:需求 毕业后将不可以马上申请移民
第二个导向是need,这个需要,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要。什么是实在,比如说job offer, employer or state /sponsorship. 方桉第7页说了 Move from a supply driven program dominated by unsponsored applicants with the wrong skills and abilities to a demand driven program。 以前是读完2年符合条件就被认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可以输送到社会上去,所以“奖励”个绿卡。但是很多人不从事提名职业,紧缺的还是紧缺,比如会计。根据这个思路,以后读完2年,够了120分,也不会被认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那么,什么情况下才算是符合条件呢,我认为是工作或者担保,証明你是实实在在被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所需要,而不是很缥缈的。其实VETASSE 最近的技术评估改革已经对此作出了表率。这也将是新政策的方向。 所以以后毕业后将不可以马上申请移民。
其实方桉已经反映了这个思路。15页说,we need to reviews the settings: pathways to permenent residence; occupational targetting /mechanisms....。你看这和occupational targetting 就是 a demand driven program的反映。而pathways to permenent residence就是我说的“所以毕业后将不可以马上申请移民”。 那么,它可能的举措是什么呢? 我认为将有一个作为过渡的工具,他将是Pool,毕业后把你放到pool里面,看你有多大能耐,能否找到有人给你担保。找得到,你就进级,拿绿卡,找不到,你就打包回家。有人说,我没有绿卡,找工作人家也不会要我,移民局可想不了那么多,找不到担保或者工作,就说明你不被需要,必须回家。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移民局才在方桉22页提出了Chan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dgement of an application and the legal obligation to grant a visa。这个提法还不成熟,但是思路却都是相关的。因为指向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达到pass mark不等同于取得绿卡资格。
此外,我基于这两个导向,新政策将会对point system做大的调整。首先,境外申请,如果申请人属于精英,即就是如17页说的,对经济有长远而重要的作用的,那么他在评分上会得到更多的优惠,第21页说了,focus on level of qualifactions: onshore v offshore, work experience: onshore V offshore, point testing factors, relative weightings and pass /mark. 这就为这些优惠提供了操作的方向。
结合20页australian hairdresser (135 points ) and Overseas environmental scientist(100 points) 的比较,海外学历,工作经验将会得到加分,从而吸纳他们。那么对境内的科学家们也要想办法吸纳进来。问题是即使境内外的科学家们在得到加分后符合申请的资格后,也还低于很多的MODL职业,比如理发师。名额有限,所以MODL将会被大洗牌,很多技工类让位于精英类。相应的Pass mark就要提高,从而让技工,本科类进入pool,然后当他们找到担保或者工作了,又给一定的加分,从而与精英类看齐。精英类则刚好符合Pass mark。这样既把名额用在刀刃上,又留住了一部分技工,本科类,海外留学市场一定的程度上保住了,而且社会确实也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类人才的。更巧妙的是,在面子上功夫,失业率也大大的降低。把技工,本科类毕业生关到Pool里面除了怕他们抢去精英类的配额,还怕他们与457的人争。方桉22页说了, new moodel Complements the `demand-driven’ employer sponsored visa /categories. 这些457将会被偏爱,也会被额外加分,以突显他们相对于技工,本科类毕业生的优势。
结论:精英类和employer sponsored的分数一定要比技工,本科类的高
所以,问题讨论到这里,结论只有一个精英类和employer sponsored的分数一定要比技工,本科类的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靠对MODL大洗牌,对point testing factors给不同的比重。之后就是如何处理评分低的技工,本科毕业生了,一种就是pool,前面我已经说了。一种就是高分制,从方桉上,移民局似乎更喜欢它。但是无论哪种,对毕业生并没有区别,其实我们现在也正在处于这种状态,移民局的网站也说了,我们现在就是到2011或者2012年底也不会有结果,它还给我们指出了3条路: 第1 等,第2, 申请顾主担保,(成功的可以取得CSL资格,在新政策下将可以加分,取得与现在的CSL精英们一样的资格)第3,回家。
已经很明了了,pool and 高分制殊途同归,而三条路中,第2 和第3将是后来的申请人的两个选择。第1(等)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处境。对于移民局来说,我们现在是障碍他们新政策的绊脚石,所以还是老B说的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利益是争取不走第2,3 条路。,因为如果新政策有追溯力的话,我们的面前就是第2,3条路。换句话说,我们要争取让他们承诺我们将会根据旧政策被授予绿卡。而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团结起来,签名请愿,给他们施加压力。
面对狡猾的移民局 我们有筹码
我觉得这整个留学移民政策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看。没错,澳洲政府是没有想学生承诺过留学等同于移民,但是这是从个桉(微观)上去看。因为配额总是小于留学的人数。问题在于移民部长和我谈的不是同一个角度。澳洲有那么多的学校向海外招生,又从制度上设置了很多移民的pathways,这本身是一种市场营销的策略,目的有两个,一是教育和消费产业创收,二是确实需要一定数量的移民去维持经济的良好运行(包括技术短缺和绝对人口数量)。换个角度想想,北欧等非移民国家就没有以上的第二个目的,因此也不是教育输出强国,澳洲世界第三。所以从整体的国家政策层面,澳洲政府是利用吸收留学生来达到一箭双凋的,这是它的留学政策遵循的思路,也体现在它的海外营销策略里,从而也传递给了留学生,中介只不过在这个传递中夸大了事实,源头却在澳洲政府。换句话说,如果我去北欧留学后不能留下来而回国,那我没有意见。
举个例子,这个留学政策就好比一个大赌博场,你进去时,当然没有人胆敢和你说你会中奖,运气和赌博的实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但是又有中奖的概率( 移民配额),没有中奖的概率,谁还来你赌场啊?现在人家玩到一半,你就说要改概率或者游戏规则,那不是损害了我们的可期待利益吗?对参与者也很不公平。
所以,从微观的角度,部门与部门(比如移民局和大学)没有挂钩,个人能否移民与否没有保証( 配额大于学生人数),但是从整体上,它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有各种Pathways,比如签証类别,有Point system,有配额。没有这个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人家就不来留学了,新西兰的失利就是証明。当留学生在从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上提出诉求时,移民部长却在和你纠结这些微观的着眼点,这是他高明和狡猾的地方。今年的好几个举措都是在这些可操作性上做局部的调整,比如雅思4个7,这是提高了难度,但是仍然是在可预见性的范围内。实施了CSL名单,把配额优先给了他们认为的精英, 看起来还是在可预见性的框架内的,人照批,配额照用嘛。如果都是在做这些局部的调整,那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障碍的设置也是人力都可以为的( 比如雅思4个7,我3年前才是6。5, 今年考两次,都是4个7以上,我就一个劲的读啊,不是要炫耀,我是想把道理说明白),也可以理解为去粗存精,毕竟签証属于国家主权。
但是如果说要取消符合条件之绿卡申请和必然授予绿卡的关系,那就是在动了政策可预见性的根基,可预见性没了,就会导致不公平,这是与澳洲推广的国家价值——民主和公平相违反的,(everyone has a go),这个价值体系不仅适用它的公民也适用于留学生,因为在我们申请签証的表格上,第一部分都是在阐述这些价值,所以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筹码,也是我们据理力争的依据,更是我们作为留学生的庄严。由于这个价值体现的是西方社会以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就理所当然的高于国家主权。
移民局的狡猾之处在于,它对这个可预见性作出了貌似合理的修正,那就是在取消了符合条件之绿卡申请和必然授予绿卡的关系上,它又说,按照分数高的从上往下批,批到配额完了为止,这看上去并没有损害可预见性的根基,因为我既然用的是Point system,而我又是需要人材,那我当然觉得分数高的较好啊,我的配额还是在用,我也不一会儿批分数高的,一会儿批低的,我就从高的批,这是很有操作性和预见性的,看上去还是很公平的。但是你想想,配额给了CSL上的人可能都还不够,而他们的分数又都高于120分,(这点老B已经分析过了), 哪里还轮到你留学生啊(或者说大部分的留学生,因为也有极少数符合CSL的),所以这个阴谋的背后就是把我们清除出局。
那么,这些已经申请了,分数刚好在120的留学生也就成了这个政策走向的一个炮灰,我所关注的是我们能否在这个博弈中找到筹码。我觉得高分制的本身很难对它提出挑战,问题是高分制是否有追溯力。所以还是要回到澳洲价值-民主和公平。如果高分制有追溯力, 就是说我们将没有机会拿到绿卡,要出局,就是说我们符合绿卡条件了,也申请了,也要出局,就是说我们根据政策的可预见性,做了申请这个操作了,也要出局, 就是说我们提交时依据的政策不具有可预见性,就是说我们被不公平的对待了,就是说澳洲政府对我们做了违反他们价值体系的事情,而我们也是这个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因为这是签証授予的应有之义。 所以,我觉得老b说的对, 我们的最大利益就是争取让这个即将出台的政策不具有追溯力。 而对后来的申请人,它要适用高分制,我们实在没有了筹码了,因为它既是国家主权,也符合澳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