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上大学,除了留洋和入读国内大学,得以让学生实现“本土留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似是一个“靠谱”的选择。
记者注意到,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针对国内三所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出具了一份调研报告。该调研选取的3个样本学校,分别是:2004年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集团合作创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合办的联合国际学院,以及2006年由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建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
报告指出,相较于体制内的大学,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招考、学业成就及办学管理方面,已呈现出“质”的区别。
最显著的区别是,三校均实行全英文授课、启发式教学和导师制。每所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延续英国及香港母校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在这些大学里,没有传统国内大学常见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课上一小时,课下五小时。”“这种教育模式,让中国学生改变了过去十几年基础教育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而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很多学生表示,选择这类学校的最主要原因是高水平师资、全英文授课以及获得更多到国外深造的机会。值得关注的是,这三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使很多学生和家长开始心动。宁波诺丁汉大学目前有三届毕业生,2008、2009年两届毕业生实现了100%升学与就业,2010年毕业生截止去年10月底,实现了97%就业和升学,其中70%到英国和其他国家继续求学,包括英国诺丁汉、牛津、剑桥等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学到2010年正好完成第一个批次的本科生教育,97%的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相当数量学生被牛津、剑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英国名校录取。
然而,报告也同时指出,这类大学在与我国教育管理制度的融合上尚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关注。
目前,这类学校仍受到一些政策和法规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办学自主性。例如,招生自主权过小,难以实现它们所期待的招生多元化。此外,由于教学方式、学习内容、考试方式的差异,学生在这类学校毕业后,恐难以进入国内高校读研究生。
其次,三所大学的教师均实行全球招聘,但这些学校引进的国际化教师尚未纳入政府相关计划。在科研项目管理上,无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省部级项目、市级科研项目,针对这类大学的申请渠道还未完全理顺。
报告同时呼吁,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步子越迈越大,我国必须加快建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各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猛发展,大量教育机构开始进入我国;但另一方面,我国至今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对参差不齐的办学质量没有一定之规。这种情况下,有上百年历史的国外教育质量认证机构已纷纷进入我国,甚至国外教育机构之间开始协商,对我国教育进行分区域认证,大有“瓜分”中国教育之势。报告指出,我国急需对中外合作项目开展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