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上海,我就一直好奇的想知道:“上海家长对澳大利亚的印象是怎样的?他们送孩子去那里学习的动机又是什么?”
于是,我决定和上海的八个年轻家长、四个大学生开一个圆桌座谈会。
虽然参与者(家长与学生)的响应也许不能全面地反应出上海每一个家长与学生的想法,但是确实揭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其中一些家长近期去了澳大利亚而四个学生也打算去国外学习。
问题:你们对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人有怎样的印象?
参与者积极地响应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澳大利亚无疑是一个开放和谐的国家。去过那里的家长觉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非常友善,喜爱帮助他人且十分真诚,对客人的服务既礼貌又亲切。并且澳大利亚的人们通常都很大度,非常的好相处。他们非常开明勇于改变。
然 而,那些去过澳洲并表示优先考虑让子女去那里学习的家长原本真正了解的只是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的旅游胜地。他们惊讶地发现悉尼远不止歌剧院和悉尼塔,而墨尔本不仅仅只有娱乐城。其中一个家长说:“比起旅游手册上的介绍,这个国家拥有的更多。那些手册并没有给予一个对澳大利亚的真正的理解。”
参 与者提出,由于单单关注于一些城市中的普遍景点而不强调澳大利亚城区和郊区的另一些方方面面,澳大利亚被推广与定位成一个旅游地。 一个家长表示,她非常惊奇地发现澳大利亚社会是这样的丰富,作为一个中国的旅行者能够领略商业中心外如此多样的城郊之美是多么的充满乐趣而又令人向往。
家长和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饶有兴趣地得知,在宝活主公园里有孔子雕塑,而你还可以在莱卡特找到意大利式的咖啡馆或者在班克斯敦品尝到黎巴嫩美食。他们觉得体验澳洲的不同方面远比送到指定的更注重金钱而非经历的购物圣地或者景点来得更加美好。
他们还指出多数的中国游客都是生活与工作在大都市中的,所以只参观澳大利亚的主要商业点和景点并没有让他们感觉到完全不同或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而领略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和多元化小区中不同的景点将更吸引人。
一位家长说,除了奢侈品牌,澳大利亚主要城市中的大多数商品都是由中国生产。他很好奇为什么澳大利亚不在城郊推广更多自产商品或者更多地向中国游客推销土著文化艺术品?
那 些没有去过澳大利亚的参与者同样也认为在上海对于澳大利亚的推广受到了媒体的限制,而且他们对于澳大利亚的印象基本在尼可基德曼或罗素克洛的电影中得知一二。虽然这也许是个奇怪的结论,但我也趋向认同。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工作了7年的澳大利亚人,我从未在电视或者媒体的报道上看到对澳大利亚翔实的信息与真正的认识。
家长与学生强烈提出应更有效地推广澳大利亚而非单单凭其光鲜一面。并且,在中国,陆克文的中文能力已增强了澳大利亚的声誉。参与者高度赞扬和尊崇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的总理可以以中文交流并且为克服大众对澳大利亚认识上的障碍做了很多。
问题:你们会考虑送自己的孩子去澳大利亚学习吗?
所有的参与者都同意在现今中国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家长觉得海外教育对他们的孩子有一些好处,比如直接接触国外文化和语言、得到更好的教育以及为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上培养更好的技能。
提 及观念,参与者更倾向于把美国和英国设为留学地。当他们提到澳大利亚的学术声誉,学生表示,相对与英国,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学术推广并非很有效。当澳大利亚的教育在大学和合作项目中得到认识,英国大笔投资(资源、项目和资金)在上海初、高等的学校建立联系与交流(老师与学生)。另外,英国在上海各级教育系 统中定位其品牌认知并且早年在家长和学生中建立起了它高质量教育的认识。
当提及考虑澳大利亚为留学地时,家长和学生们表示被澳大利亚技术 移民政策所吸引并希望在完成学业后拥有永久居留权。多数学生声称,去澳大利亚后大学课程的选择将以技术移民职业清单为依据。家长同意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中国学生去澳洲学习的动机是毕业后未来的移民机会,所以他们会选择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永久居住权的项目。
一个学生说:“一旦你得到永久居住权,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系统会让生活变得容易。甚至如果你找不到工作,政府也会给你资助。教育贷款,医保和社保都将保障你的生活。我的父母年纪在不断增长,如果我在澳大利亚学习的话,我想让他们在退休后去澳洲安享晚年。”
虽 然现在很流行把孩子送去海外深造,一个参与者解释说,澳大利亚仍然需要与英国竞争,在中国各级教育系统中建立它作为一个教育目的地的地位。同时,他们指出,相比从前很大一部分澳洲大学因为经济原因被美元所驱使,它们接受低英语水平和学术技能的中国学生,如此一来便降低了质量与一些大学的吸引力。
他们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投资将最终使得中国的教育机构更以质量为中心,或许有一天西方教育机构需要像中国学习。 就像一个学生说的:“这里是上海,而年轻上海人的一大特点是他们对品牌质量的意识。”
Robert Donnelly
(作者曾担任团结党秘书长,现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