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新旅英媒体人
某一天我看本居住地的人口统计情况,发现有0.8%的华人,也就是80人左右,生活在马斯维尔这个一万人口的北伦敦社区。平时,在这个以白人为主的中产阶级社区,我是见不到几个华人面孔的。我不知这80个华人在本区是怎么生活的,又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只能见到两间中餐外卖店,一家装修不错但门可罗雀的中餐馆,以及一家中医按摩店。
在地铁一站之外的芬奇利中心区,倒聚集着一个日本人社区,大约有7000人之众。他们经营的最主要的产业,在我看来是发廊。日本潮流在亚洲人中广泛的人气基础,使他们几乎包办了本区亚洲人的头发问题。而地铁里,也能见到不少日本上班族,甚至去读书的日本学生,在读着日文漫画书。我不知道他们的英语水平怎么样。只是有一次,我见到两位衣着时尚的BBC少女(BBC指英国出生的华人),说着流行的英国口语,还包含了充满感叹色彩的粗口“Bloody Hell”。 我想如果我的儿子长期呆在英国,会不会也变成这样,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怎么解决?
在英国,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显得比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更为严重,是因为它本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国家,而是一个人口拥挤、资源有限的岛国,所以移民的数量其实比美加澳这些国家少很多。作为一个面积仅为24万平方公里,约等于1.5个广东省大小的国家,英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在西欧和法国竞争第二的位置,而法国的面积要比英国大上一倍不止。
在这6000多万人口中,有92%是纯种白种人,类似于汉族在中国的比例。其他7%便是移民了。这7%中,大多数又是印度巴基斯坦人种,占去了 5%,他们都是沾上了殖民地的光,早年移民过来。剩下的2%,就分给非洲黑人、加勒比海黑人、亚洲人等。华人约有四五十万。比起美国的300万人来说,自然力量薄弱不少。
英国的华人社区,主要集中在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三地的唐人街。其中利物浦唐人街号称欧洲最古老,因为早期的通商和黑奴贸易都是从那里发展起来的,曼彻斯特唐人街号称最大,因为它是北方重镇,但在我眼里都不如伦敦唐人街繁华。
伦敦唐人街其实就是爵禄街等附近几条小街道组成的一片华人社区,里面主要是以商铺为主。但不要小视这几条小马路,它所处的地段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可是寸土寸金,是伦敦最著名的西区剧院所在地。更何况旁边众多的新电影院,是好莱坞大片到英国宣传的惯例第一站,大明星都来这里走红地毯,引来无数影迷聚集观看。所以唐人街所在之地真是价值连城,人气极旺。
连一位哈萨克斯坦邻居都向我感叹,别的国家移民聚居区一般在城市边缘,怎么中国人就老能挑城市最中心的地方,在莫斯科如此,在纽约也如此,没想到伦敦也如此。我想了想说,中国人来得早,而且中国人会做生意,做生意当然要挑地段最好的地方了。
可是表面的繁华其实只是浮云。唐人街的商业,最多也就是中餐馆、超市、服装饰品、电脑维修店等,并没有进入核心的商业阶层。虽然在金融城的白领中,有一小部分是华人,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华人在英国,也只能做这些底层的工作。即使是国家的社会服务行业,我也很少看到华人面孔。有一次我到一家公立医院体检,看到前台是一位华人小伙子,都觉得非常难得。而在美国,华人已经上至政府部长,下至普通公务员了。
而印巴移民有会英语的优势,而且群体庞大,所以也有不少人士参政,乃至入选内阁。同时,印巴移民也基本把持了伦敦各地的众多小杂货店生意,群众基础雄厚。
华人普遍不关心政治,有逆来顺受的好脾气,哪个政党上台就听哪个。近来也有不少社会团体在努力提高华人的政治参与度,2010大选涌现了8位具有华人血统的候选人便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仍然道阻且长。特别是卡梅伦的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对外将进一步收紧移民政策,对移民实行限额,使华人移民数目增加速度放缓;对内削减政府开支,导致众多下岗失业,华人的日子也随经济大势一起难过起来。这个情况下,其实更需要在政府中有华人背景的议员出面为华人群体说话。
总体来说,考虑到英国人的岛民心态和正统的传统,所以他们收紧移民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最新实行的移民制度是积点计分制,规则还在不断严格化。比如以往在英国连续居住10年就可以自动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现在正考虑剔除学生上学的时间,不将其计算在内。另外,以往连续工作5年也可以获得永居身份,现在正考虑提高到8年。
华人的后代,也就是开头所说的BBC,在这种环境下自然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是彻底的英国化,早日进入英国主流社会,还是保持中国特色?两方面都坚持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也有不少家长在这么做。“周末的少儿普通话学校生意还不错。”一位在里面兼职教书的朋友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