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澳洲的总人口逐日增加,很多新华人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十五年前,若您走过雪梨Ashfield的利物浦大街,那时祇有一家唐人杂货店,张燕波先生开的”第一间” ,叫第一间当然表示他是Ashfield唐人杂货店的首创者,在第一间开店之前,华人若要买点杂货祇有到城里China Town的百灵顿,或卡市的BKK,其他则都是一些小店。可是才十五年不到的光景,全雪梨各地唐人杂货店肯定至少超过100家,这还不包含韩国人开的杂货店。
十五年前,您在Eastwood或则Hurstville走一圈,难得遇到一位华人,Eastwood大停车场旁那排现在所谓的”旺街” ,拐角现在开了888烧腊店和隔壁的鱼店,肉店,四家店面合起来要卖77万都乏人问津,但现在,单一家店面恐怕非得150万您都买不到。
唐人人口如此火红的膨胀,店面一家又一家的开张,想来每人必然也赚钱都赚的合不拢嘴了吧?其实不然,几週前在一个宴会上遇到曾维佳先生,他是早期少数做豆腐的先进之一,所以我都叫他“豆腐曾” ,可是那天豆腐曾说他现在不做豆腐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以前祇有一,二家竞争,现在七,八家血拼怎么做?以前黄豆一公吨400澳元时一盒豆腐卖一元,现至嘛,一公吨黄豆已经涨到1,400澳元,一盒豆腐还是卖一元,怎么做?我说,那剩下来的几家岂不都亏钱?他说,也不会,其中有一家把豆腐渣拿来做 Chips,所以还有钱赚,本来豆腐渣祇能喂猪,现在卖Chips比卖豆腐好赚,这位老闆脑筋真好,相对的,其他数家豆腐厂只好自求多福了。
华人做生意很多是不计成本的,花一笔钱开一个店,全家吃喝,费用都靠它,没有钱时,收银机一开自己拿,举凡进货,员工薪资,水电,都在收银机拿,也没有帐,您问他赚钱了吗?他说赚一个生活费,等到哪一天,要进货了,钱不够了,才知道是亏钱。
其实华人做生意的脑筋好,又勤力的人很多,若好好管理其实可以赚更多的钱,最近报纸上有一篇报导说,Coles Myer公司打算关掉旗下的50家附属企业BI-LO,把它装潢改成卖杂货的Coles,因为他们算出来Coles每一平方尺店的每年营业收入比BI- LO多20%,若您最近有机会在Coles Shopping,您必然会发现很多Coles的店变大了,而且不再祇卖食品,蔬菜和鲜肉,现在是衣服,鞋子,五金工具都卖,这是在改变人们一般买吃的和买穿的不同店舖的习惯,而渐渐走向一屋檐(one roof)下的购物观念,因为面对日益普遍的$2 dollars shop的竞争下,像BI-LO,K-Mart,Big W的生意都会走下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澳洲目前独立杂货店(IGA)和便利商店的数量正在快速成长,尤其是在大都市中,人们已厌烦于买个牙膏,牙刷要到 Coles或Woolworth的大店里面去找半天,拿了商品还要在大排长龙的队伍中,不耐烦的等着去看Cashier的脸色,人们宁可多花一元或五角的代价在自己附近的便利店购物,这是社会型态的改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不同时代的购物习惯,可是,我却看到很多华人开店却一成不变的维持着过时的传统思维,很多杂货店开辟诺大的一个区来卖中国进口铁锅,蒸唬?说叮??埃?@些东西虽然利润虽高,但很少有人去评估,这些东西一年转几回?更少有人去评估货品架的摆设方式是否正确,所以我看到不少华人杂货店的起伏,这其中虽有很多管理的很好,非常赚钱的佼佼者,但经营不善关门和转手的更多。
华人经营小生意的另一大威胁是拿457签证的新移民,这些人因移民部规定每年要聘用多少人,要有多少营业额,因此拼命压低价格来促销,有时杀的同业抬不起头来,但这些人为了拿身份有时甚至杀红了眼的同时,他们对整个华人做生意的正规商人造成了破坏,也造成威胁,更可怕的是一批人拿到身份后,又有另一批人来,这期间虽然也有不少人向移民部反映这其中的问题,可是移民部都视若无睹,总之死的是你们这些华人,更何况生意竞争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之事,您又有什么好 Complain的呢?
其实华人做生意实在应该避免一头栽进去,从早忙到晚,有时候不访多思考如何往多元化,多角化,企业化的思维前进,否则再不走在时代的前端,那天时代是会淘汰掉您的。
其实华人做生意实在应该避免一头栽进去,从早忙到晚,有时候不访多思考如何往多元化,多角化,企业化的思维前进,否则再不走在时代的前端,那天时代是会淘汰掉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