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侨情究竟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最近采访了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龙登高、李明欢、方雄普,亚裔移民史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叶宋曼瑛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等。他们认为,侨情在近10年间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而这种变化源自新移民的持续增加。从与他们的访谈中,记者发现,新移民带来的新变化,体现在“三新”上:新移民成为活跃在华人经济社会舞台上的“新主体”;新技术带来了新的“空间观”;新移民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华人观”。
新的活跃主体
从这些专家学者所掌握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新移民图谱”。
近20年来,中国移民呈加速度递增。北美华人从1990年的200多万人急增至2010年的550万人。欧洲由数十万急增至200多万人,非洲由数万猛增至近百万人。2000年至2010年增长更快,如西班牙华人从2.8万人猛增至15万人,美国从300余万人大增至近400万人。投资移民美国的数量,2011年较2007年增长了10倍。
东南亚是最大的传统华人聚集区,因为基数大,新移民容易被人忽视。但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东南亚的华人新移民数量高达400万人。
新的华人聚集都会区已经形成。在北美,逾50万华人的都会就有纽约、多伦多、旧金山湾区、洛杉矶、温哥华等地。东南亚则形成华人百万以上的聚集都会区,如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雅加达等。
那么,新移民究竟有多少?
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近日说:“近年来,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对1978年以后新华侨华人的数量进行了专项研究。据估算,中国海外侨胞总数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00多万发展到5000万左右,仅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等地区出去的新华侨华人就接近1000万人。”
廖建裕说:“新移民的持续剧增,为华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使华人商务日趋活跃,极大地改变了欧美澳大利亚等地的华人社会格局,并迅速成为活跃在经济社会舞台上的主体。”
新的“空间观”
技术突飞猛进,使海外华人与中国的联系及国际间的交流畅达便捷、丰富多样。
华侨华人本来就与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兴的信息技术为这种联系新增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渠道,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空间观。
“一行书信千行泪”、“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畅达的电话、邮件、视频、博客、微博,还有便利的中外航班。尤其是互联网,使华侨华人与国内的联系和国际间的交流,几乎达到亲密无间的境地。
电子网络社区的存在,使得海外华侨华人在其中尽情畅游,尽情交流,倾吐思乡爱国之情,交流异国生活心得,讨论祖(籍)国发展大计,探讨国际风云变幻。这些网络社区,不受时间限制,突破了空间的障碍,紧紧地维系着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国心。
如今,手提一个小小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跨越国界,去投资,去发展,这为新移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
新的“华人观”
龙登高说:“近20年日益增多和广泛分布的中国移民,十余年来中国制造的商品,近五六年来迅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与资本,相继涌向欧美与世界各地,交相并发,这是过去单一的华人移民的影响所不可比拟的。”
他特别指出,“而且这是在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超过意、法、英、德、日的过程中发生的,其强劲的国际冲击力,在短短的几年间,改变了各国社会与媒体对华人的印象。”因此,新的“华人观”正在形成。
李明欢说:“2004年以来,中国资本的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一跃而为世界第五位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从中国吸引外资,到外国引进中国资本,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中国资本能否成功地转化为社会资本并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中国企业与当地民众的冲突能否成功化解,这些情绪亦转嫁到海外华人身上。”
随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铺天盖地涌向海外的超市与商店,海外华商因从事中国商品的外贸与销售迅速致富。但当地消费者在心安理得地享受价廉物美商品的同时,也愤愤不平地抗议中国商品对当地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制造业所造成的冲击,这种负面情绪又很自然地转向海外华商。
所以,龙登高说:“华侨华人在海外所面临的这种国际形势与‘华人观’,微妙而复杂,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