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时候正值墨尔本的冬天。
墨尔本位于澳洲大陆的南端,离南极圈并不很远,但墨尔本的冬天不寒冷,耐寒的人还可以穿短袖。墨尔本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四季温差不大,但昼夜温差有点大,白天可以20多摄氏度,晚上可能只有几摄氏度。因此这里的房子一般不用空调。
来的时候儿子对澳洲没什么印象,也没有热情,因为他不愿意出来留学,可以说是我把他押过来的。到墨尔本后,他情绪不高,刚上学也不开心,与别人合住也不太习惯,而且我们来时带的东西不多,生活就变得有些艰苦。出门的路不认识,问路语言又不通,包括我在内,真的感觉有些走投无路。好在儿子年纪小,适应得快,一个月后他开始适应新学校了,但对生活还经常抱怨,主要是吃的和住的比较差,和原来在家时没办法比了。
当时我甚至有点动摇,只能每天在中文报纸上找点关于墨尔本或者澳洲的好消息来安慰自己、鼓励儿子。我到澳洲不久,墨尔本就被评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第一名。杭州是国内最宜居的城市,墨尔本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但在这里我们一时找不到宜居的感觉,感觉自己更像一个流浪者。
情况的转变是在十月中旬,儿子在语言学校的一个TERM结束了,学校通知要开家长会。我心情忐忑地来到学校,因为在国内我参加过几次家长会,因为儿子成绩不佳,经常抬不起头,还经常受到老师的白眼。然而,接待我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白人老师,他非常热情,还用蹩脚的中文向我问好。这里的家长会是老师家长一对一的形式,知道我不通英文,学校还专门配了一名中文翻译。家长会时间不长,从头到尾,老师都在微笑,而且一直在表扬儿子,说他多么多么优秀、进步多么多么快,老师多么多么喜欢他……我简直是受宠若惊!
回到家里,我把家长会的情况和儿子讲了,他似乎也很开心。可能就从那以后,他变得阳光不少,上学也很积极了,我从他身上的变化似乎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经济上的压力还是要我自己来克服的,我从二房东的身上得到启发,也自己租了一套房子,几十年的老房子,但有前后花园,每周租金400刀(澳元简称),有四个房间,我和儿子各住一间,居住条件改善了,同时还可以出租另外两间,这样房租就只需要付一点了。最近我又花一万多刀买了一辆二手的丰田SUV,从此出行、买菜都很方便了。
在墨尔本,没有汽车就好像没有脚一样。墨尔本的公共交通虽然很发达,但费用不便宜,有人计算过,每月乘公交的钱足够给车加油,因此即使是留学生,只要够年龄,一般就会自己买车。而且澳洲是成熟的汽车社会,公路网十分发达,城际公路也是免费的。当
然汽车市场也很成熟,二手车交易规范透明,买车很方便,卖车也很简单。
三天前,我陪儿子到MCKINNON COLLEGE面试,他已经能用英语和老师对话,老师很满意,当天就完成了注册,并买了新校服,儿子很开心,我也很高兴,四个月的辛苦我们熬过来了,儿子的进步是显然的,他找回了自信,有了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他现在知道好的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他和我说,语言学校马上就毕业,学校最后组织大家去企鹅岛拓展训练三天,他要珍惜这三天,因为要和他的那些同学弟兄分手了,要离开对他那么好的老师了……我知道,儿子真的长大了,他不但知道努力上进,还懂得感恩、重感情了。
我把儿子的转变告诉了国内的老婆,她激动得难以自制,她说就盼着和儿子相见,看他变成什么样了……是儿子自然长大了呢,还是澳洲的教育令他改变了呢?我更倾向于后者,儿子这个年龄是有可塑性的,就连我这个成人在这里也有所改变,以前在国内开车我能挤就挤,能抢就抢,但现在在澳洲开车大家都要礼让,不但让行人,也要让其他车辆。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和环境密切相关的,也就是古语说的“身教胜于言传”。我留意儿子的学习,他的作业不多,每天半小时就完成了,有时双休日或节假日还没有作业,老师说假期就是给孩子玩的,因此孩子学习没有任何压力。当然对于留学生而言,英语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实际的问题。老师每天传递给学生的总是微笑和表扬,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对我说:“今天上了COOKING课,我想给你露一手。”不过,当时家里没有做蛋糕的模具,这事也就作罢。但我相信,有一天我能吃到儿子亲手做的蛋糕。
儿子的进步也带动了我的热情,我也越来越喜欢墨尔本这个城市,这里的人非常友好,因为这是个移民城市,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据说生活在墨尔本的有一百多个国家的移民,其中主要的移民来自英国、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
而现在每年来这里居住的最多的是中国人,我现在也认识了几位中国移民,他们有上世纪80年代的留学生、有90年代的技术移民,也有刚来不久的商业移民,身在海外大家都很珍重同胞友情,大家经常聚餐,一般是在家里,自己做,偶尔会到海边或者公园烧烤,很多公园里都有免费的烧烤炉,大家各自带了东西,一起烧烤,分享美味。当然,像国内一样,在饭店里大吃海喝的机会是没有了,有时也想念那种腐败生活。
大家在一起聚会时,我的身份最特殊,还真没遇到过和我一样陪读的。不过我见过几位和儿子一样的小留学生,他们只身海外确实很孤单,自己年龄又小,遇到点事情不会处理,我能看出来,他们羡慕我儿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越洋陪读的先驱,但我希望中学阶段的留学生最好有家长陪在身边,不但照顾了孩子,对自己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不过长时间的陪读我是不赞成的,大学生就更没必要陪读。因为到了一定程度和一定年龄,孩子要学会自己生活,要自立,这时家长陪读就是累赘了。前段时间朋友聚会时,我认识了澳大利亚浙商徽商联合会的副会长,他听了我的情况很感动,他愿意帮我找一份临时工作,这样我不但可以照顾儿子生活,还可以有一份收入贴补家用。当然儿子也越来越自立了,他跟我说,马上就放暑假了,他也要去打工。我知道他还不到法定的打工年龄,但他的愿望让我看到了一个放心的儿子,我想我的陪读生涯也快结束了。
最后,我想给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家长一点建议。首先要转变观念,如果你只想孩子的成绩优秀,那么还是留在国内,因为国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对成绩要求没那么高;其次关于留学的年龄,我认为最佳的年龄是14到16岁,年龄太小留学,传统教育接受得太少,人长大后就变成了“香蕉人”,即外表是东方人的黄皮肤,而内在完全被西化了,而年龄太大留学,在国内的价值观念已经形成,出来后反倒难以融入国外的环境;还有,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留学,有的留学生在国外就是来吃喝玩乐的,出来好几年连个文凭也拿不回去;再有,那种留学“镀金”的说法已经过时,因为现在中国留学数量非常庞大,洋文凭在国内也没那么吃香了,而且有的在国外留学几年,在国外留不下,回国后反倒不适应,就更得不偿失了。
关于留学的目的地,我原来就听说过留学就去美国或英国,其他国家都不值一提,我没去过英国和美国,不敢乱说,但我知道那里学费比较贵,单就澳洲来说,我感觉他们继承了传统的英式教育理念和规则,而且澳洲的学校和社会也更加包容;最后,不是每个留学生都需要陪读的,对于陪读家长来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国外的月亮不一定都是圆的,陪读生活也很艰苦和枯燥。